我的位置:首頁 >   > 

    「有時候,不得不讚嘆人帥真好!」暢銷書幕後推手告訴你,故事背後的故事

    發表時間:
    Readmoo閱讀最前線 2014/12/31 發表於 • 國際 • 生活

    文:何宛芳

    訊息更多元、資訊更流通,網路不再是趨勢而是現象;媒體不再集中、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裡,各產業中間人角色的削弱,似乎也是大勢所趨,但這真的代表他們的存在已經沒有意義與價值了嗎?

    或許你也曾經這麼想,出本書不過就是編排、校稿、印刷、行銷,出版社編輯們說穿了也就是想盡辦法,把內容包裝成以書為型式的商品,這到底有什麼難?

    的確,這些也都是事實,但卻只是半套。編輯的工作,其實並不只有書籍產製的流程,而更重要的一段,反而是一般讀者極少聽聞、新手作家拼命想要理解,或許就連許多入行多年的編輯,也無緣參與的刺激旅程——那就是,故事誕生前的那一段,那些發掘故事的故事。

    這次,就讓我們把麥克風交給編輯,聽他們說這一些,你熟悉的書名背後,故事誕生的故事。

    《HQ事件的真相》
    有時候,不得不讚嘆人帥真好

    對於《HQ事件的真相》這本由瑞士作家喬艾爾(Joël Dicker)撰寫,接連打敗《地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在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暢銷榜奪冠的法文懸疑小說,就連把這本書帶入美國書市的企鵝藍燈書屋執行總編輯西西里亞諾(John Siciliano)都不得不大讚:「這本書幾乎擁有所有可以在美國市場創造銷售的關鍵元素!」

    連瑞士作家喬艾爾的編輯也不得不承認,人帥真好。照片提供/愛米粒出版

    「美國人都覺得作者長的很帥,又年輕,而且也能夠以英文溝通,我們也充分利用了他的這個特色,安排他飛來美國三趟,與媒體大眾互動,」然而,這本書會爆紅,當然不能只靠作者的個人魅力,早在各地交出漂亮的銷售成績單前,《HQ事件的真相》本身就已經是近年書市的傳奇。

    The Telegraph》專文報導,《HQ事件的真相》最早是由當時高齡87歲的資深出版人法洛瓦(Bernard de Fallois)一眼相中。這位老出版人來頭不小,除了擁有曾經在法國三大出版巨頭工作的顯赫經歷外,他自己在剛入行沒多久,就催生了《追憶似水年華》作者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兩部塵封已久、從未問世的作品《Jean Santeuil》、《Contre Sainte-Beuve》,也奠定了他在書市的地位。

    當時,已準備把自己的小出版社收掉退休的法洛瓦,一拿到小說手稿就十分喜歡,不但投注許多心力,讓這本書在2012年一問世成為法國暢銷書,同年的法蘭克福書展,《HQ事件的真相》也成為各方出版勢力爭逐的大熱門。

    不少當年參與法蘭克福書展的編輯,事後都不約而同回憶,那年書展不管去到什麼聚會,耳語的主角都是這本書,許多人聽到後的第一個動作,都是立刻抄張小紙條,把落落長的法文書名記錄下來,免得自己忘記。

    簽下本書繁中版權並於日前才剛剛出版的愛米粒出版莊靜君,也曾在文章中寫道,自己最初甚至是在與歐美版權經理的社交聚會上聽到,微醺之中趕緊把書名抄在餐巾紙上。

    西西里亞諾也表示,自己讀完小說後就很喜歡這個故事,各地傳來的銷售捷報,也一再增強他的信心,「這本書在數字上也是我個人經歷上的高峰,當初的印量是10萬本,是我其他經手翻譯書的10倍。」在翻譯書只佔書市整體3%的美國市場來說,《HQ事件的真相》也拿下紐約時報排行榜第八名,十分難得。

    西西里亞諾表示,《HQ事件的真相》也是他個人在出版經歷上的突破。照片提供/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許多編輯私下討論《HQ事件的真相》的第一個印象,除了是暢銷書之外,眾人一定會提到的,還是西西里亞諾最初說到的那一點:「作者長的很帥,又年輕,」不得不讓人感嘆,即使在書籍世界裡,一樣也是「人帥真好」啊。

    《蛙》
    有時候,作品好也需要時機推一把

    雖然把這一段故事當成笑話點綴,但到現在聽來,還完全可以想像這位企鵝中國區總經理周海崙(Jo Lusby)當時候的慌亂與緊張。明明掌握機先,卻硬還是繞了一大圈才簽下莫言的作品《》。

    周海崙回憶,剛剛因為工作來到亞洲時,就開始接觸莫言的作品,她也承認自己就是莫言的粉絲。然而,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前一年,當有經紀人來跟他接觸《蛙》的版權時,她卻遲遲無法決定。

    她解釋,那時候出版社剛剛簽下了畢飛宇的《推拿》,那時畢飛宇拿了獎氣勢正旺,而且就一個一年翻譯小說出不到十本的出版社來說,如何可以在書目之中建立豐富的多元性,也是她必須考量重點之一。

    「當時我找不出《蛙》與畢飛宇的差異性,我不知道該如何銷售給讀者……《蛙》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但我當時想不到有什麼樣的語言可以對讀者說明。」

    雖然無法點頭,但周海崙卻仍然對《蛙》念念不忘,她甚至還特別拜託經紀人,如果版權一年後沒賣出去,務必要再來找她。

    然後,時間來到了2012年的法蘭克福書展……

    在一場會議中,周海崙的手機不停地在袋子裡震動,她不耐煩的找出手機檢查,這才發現剛剛公布的諾貝爾文學獎,正是頒給了莫言!

    周海崙差一點就與莫言的經典作品《蛙》擦身而過。照片提供/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

    會議結束後,她著急地撥電話給經紀人:「《蛙》還在嗎?被買走了嗎?」
    「還在,」經紀人回,「但我丟了作家,他去Andrew Wylie了!」

    回到公司的攤位上,同事們一看到她,開口閉口都在問莫言。
    「我知道,我看過了,」周海崙答,
    「很好嗎?」同事追問,
    「是的。」
    「還買得到嗎?」
    「我想應該是。」
    隨後,周海崙抓著同事就奔向了文學經紀公司Wylie的攤位,對方一見他們便說:「我就想你們應該會來。」

    雖然過程驚險,但最後周海崙還是幫出版社拿到了莫言《蛙》的英文版權,書籍也即將問世。「我們很幸運,但也是因為之前的努力,讓大家知道我們會把作家照顧得很好,所以我們也才會得到後來的機會。」

    對此,周海崙也強調,正因為編輯是閱「書」無數,所以更需要找到自己有信心的作品,這個信心並非只靠福至心靈的第六感,而是要深刻去分析:「在尋書的過程裡,最關鍵的就是,我們是否有信心能找到對應的讀者群,」也因此,「對某本書的信心是無關對錯的,有時還有天時與地利、幸運與判斷,樣樣都需要具備。」

    《13・67》
    有時候,就是靠著說它千次也不厭倦

    一直以來都聽到產業前輩在法蘭克福書展就確認賣出版權的輝煌事蹟,終於在入行的第十年,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總裁譚光磊也在自己的經歷中,加上了這一筆。

    2014年6月,譚光磊在朋友的強力推薦下,接觸了香港作家陳浩基的《13・67》,花了兩週把這28萬字讀完,譚光磊便決定代理這本小說。

    「這本書有28萬字,整本翻成英文大約15萬字,樣章一章大約5萬字,翻譯費用就要15萬元,但咬牙就還是找人翻了!」

    但關鍵還不只是翻譯費用而已,由於故事與香港各個年代的時空環境環環相扣,譯者也要理解香港的文化與語言,才能為作品加分。四處尋覓後,還好找到了曾經翻譯過劇場作品的譯者,才幫助譚光磊解決了關鍵的樣章翻譯工作。

    時間來到 9 月底,譯者交稿後不久,譚光磊還在想要如何準備其他更多資料,打算明年好好推這本犯罪推理小說時,香港佔中的消息就鋪天蓋地傳來。9月28日,香港警察開始對著佔中群眾噴灑胡椒水,輿論瞬時開始指向對香港警察結構,及警察是否濫權的各種爭議,而這也讓譚光磊心念一轉,立刻就要帶上這本《13・67》叩關法蘭克福。

    靠著《13・67》,譚光磊也在 2014 年法蘭克福書展,首度達成會展期間就順利賣出華文作品海外版權的紀錄。照片提供/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

    譚光磊分析,《13・67》的故事主人翁就是一位香港警察,透過發生在香港歷史上的六個重要時點的案件,描寫香港警察的形象建立過程,這也與佔中所激起的警察相關議題,遙相呼應,只要能夠與這樣的爆炸性議題相結合,那麼原來屬於文化弱勢的華文作品,就有機會找到突破點,獲得跨文化的關注。

    9月30日,動身前往法蘭克福書展前,連夜趕出英文資料的譚光磊,向全球發出了《13・67》的簡介,接下來書展重頭戲,他便兵分三路,不停地向代理商、出版社、書探大力推薦《13・67》。

    「就是要說他千遍不厭倦……整個書展,我大概至少說了50次這個故事!」

    沒想到,就在書展的第三天,也就是專業展的最後一天時,一位法國出版社的編輯總監,就來到譚光磊公司租的小桌前,遞上了寫著報價的名片,而且他有個但書,這個價格只到當天下午5點前有效。

    跟法國在地的出版同業諮詢後,譚光磊正式敲定授權,也在個人記錄裡,寫下了這一筆華文作品最快賣出海外版權的新紀錄!這種過去只聽聞海外版權前輩口中,彷彿遙不可及的場景,終於也發生在華文作品上。

    三個不同故事的故事,但故事裡都有專業,加上一點運氣、一點熱血、一點時機的推波助瀾……。這些故事,絕對也不亞於近年媒體所鍾愛報導的創業傳奇,或是致富密技;而也只有在聽完故事後,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這一切真的不僅是包裝與加工而已啊。